太极拳推手时有句老话,叫“挨着何处,何处化”。笔者以前推手时也常常研究此句的意思。时至如今,对于此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,对于以前的误解感觉很是后怕,倘若不是师父指导,恐怕现在还在胡来。所以借此机会简单的作以解释。
这句话,从字面上解释,就是对方对着我的那个部位用力,我的那个部位就要顺着对方的劲走化。解释虽然简单,但是其后面的东西却是相当复杂的。
第一,我方怎么走化?这是很关键的问题。现在很多研究推手的,对方之力一过来,就局部后缩或者旋转,来破解对方之力。比如,推手时,对方攻击手臂部分,那么手臂部分缩回去;对方攻击胸部,胸部后缩。但腰腿都不做动作。其实,这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走化。太极拳老谱理有“一动无有不动,一静无有不静”之要求,此要诀需要时时处处的体现在太极拳的各种功法和实用当中,所以,“挨着何处何处化”的走化也是需要在抨劲不丢的前提下,依靠腰腿的整体运动来完成的。用一皮球来做以解释:图一是一个撇了的皮球,外表虽然看起来还算圆,但是一受到铅笔的攻击之力,就瞥了;图二,是一个充满气的气球,铅笔的攻击方向和角度是一样,此气球通过后退和旋转来化解铅笔的来力。
第二,走化之余我们要做什么?这里面分为两个功夫层次。用太极拳的专业术语叫“先引后放”和“边引边放”。
1.何为“先引后放”呢?就是我方整体化解对方来力同时,已经调整好合适的角度和位置,在敌方旧力将尽,新力未出之时,顺彼之势借彼之力,还击对方。这在技击上也叫“先化后打”。
2.传统太极拳讲究阴阳一体,刚柔相济。所以《太极拳经》云:“走既是粘,粘既是走”,也就是在走化的同时就要发劲。譬如,敌方进攻我方左手臂,那么我方左手臂要随着整体之劲化解对方来力,同时通过腰腿之劲带动右手向敌方进攻。这是大的虚实变换。在接触点上,小的虚实变化也一样,就是对方攻击我方的右手臂,我方右手顺其之势,边旋转边进击,“连削带打”。这些也就是《五字诀》上讲的:“左重则左虚,而右已去;右重右虚,而左已去”之意。
其实此句话不仅适合于推手,也同样适合于散手和各种器械技击。但是,在应用中如果想要做好,确实非常困难。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:
第一,它要求习练者具备一定的六合劲,没有六合劲,身上是散的,对方进攻之时,自己反应不过来,即使反应过来了,手头抨劲不足,周身旋转不灵,也不能与整体之劲合为一家;
第二,就是意识的问题。以推手而论,对方一进攻,正常人的反应都是局部的受力之处避开对方来力,如果要想整体化解,不仅需要功夫,还很容易被人整个放飞出去。这样,很多人怕输,怕被别人放出去,于是有意无意的散掉身体。殊不知,太极拳修炼到一定层次就是在练心,一旦养成散劲的毛病,离道就越来越远。虽然在推手、摔跤中也可以练出点力量和反应,但是终究不是太极拳的功夫。所谓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”是也!
东莞归真太极拳社原创